服務熱線: 13384778080 |
![]() |
來源:中國西部散文網 |
作者:江寒雪 |
發布時間:2019.03.15 |
獨坐星空下
濃重的夜色從四面八方漫了過來,潮水一般,涼意沁人。蒼天穆穆,透露著一種深不可測的神秘意境;長風浩蕩,搖蕩出滿山蕭蕭瑟瑟的天籟之音。群山連綿,波濤般在夜海里涌動著,仿佛還傳來了隆隆了聲響,飛濺起四散的浪花。天空不見半點星月,地上難覓一豆燈火,天與地交融一體。四下里一片寧靜,偶爾有飛鳥投林的剪影從眼前劃過,彈入身旁的林子,繼而便有曚曚昽昽的呢喃之聲傳出,低一聲高一聲的,瑣屑而溫暖。
此刻,一個盛夏的夜晚,我獨坐于天目湖的崇山峻嶺之中,遠離塵囂,感覺自己仿佛回到了夢寐以求的世外桃源。山真靜,夜真靜,心更靜。頭頂的夜空什么時候便亮了起來,似乎是一眨眼的工夫,便是一片星光燦爛了。稍候,月亮也就從容地于東方的群山之中款款步入天際,金燦燦明晃晃的,一派雍容華貴之態,足以使整個蒼茫的天際熠熠生輝。而星星們卻不驚不躁,一派安靜恬適之態。也許他們知道,這輪華麗的月亮在經歷了最初的輝煌之后,不久便會回歸樸實無華,最終墜落于西天。因為它們看慣了太多的月升月落,生生息息,看慣了太多生命的繁衍、輝煌與消亡。它們深知,生命其實就是一種過程,平淡也罷,輝煌也罷,只要你經歷過了,體驗過了,你便無怨無悔,你便會以平和的心態從容面對花開花落與潮起潮落。
忽然想起了兒時的情景。兒時在鄉下,夏夜燠熱難耐又無事可做,唯一的消暑方法便是掇上長條凳椅,在家門口的青磚場上乘涼。天暗下來的時候,孩子們喝著姜糖茶,搖著芭蕉扇,聽著如潮的蛙鳴聲,或站或坐或趟,隨心愜意,仰望天際,靜靜地等待星月的登場。“月亮出來了!”不知是誰第一個發現的,驚叫了起來?!昂么蠛脠A好漂亮哪!”于是所有的孩子便都驚呼并贊嘆起來。而幾乎就在同時,滿天繁星也就全都跳了出來,亮晶晶閃瑩瑩的,對我們調皮地眨著眼。月亮是一個盛裝而出的新娘,驚艷動人。她從哪來來?穿過漠漠長空,又將嫁往哪里去?那顆明亮的北斗星,她真能帶著地上的人們走出黑夜走向光明嗎?還有就是扁擔星挑著燈草過銀河的故事,那個后媽難道真的那么狠心和偏心,結果遭了報應嗎?所有這些關于星月的故事都讓孩子們充滿好奇和疑惑。后來,帶著這些好奇與疑惑,孩子們一個個都走出了閉塞的鄉村,走向了一片片廣闊的天地,跌打滾爬,試圖去尋覓答案。
如今,當年的孩子都如同我一般,于穿越歲月風塵的間隙驀然回首,卻發現自己已于不知不覺中步入了人生的秋季,童心已逝,青春不再,壯志難酬;而那些留存于心底的夏夜星空下的疑問似乎已經有了答案,又似乎沒有。而當自己再次獨坐于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星空底下時,忽而如有所悟。都說時光如流水,其實,時光是永恒的,就如同這夏夜的星空,流走只是我們,我們這些一代又一代的生命。
那么,人生奈何?奈何人生?惟有坦然面對。
——選自《姑蘇晚報》
靈石數枚養浩氣
案頭清供有靈石數枚,大者不過一握,小者才如鳥蛋,奇形怪狀的;可漾在清水里,一律地晶瑩剔透,且色澤鮮潔斑斕。伏案勞作之暇,把玩品味,其樂陶陶。
今年盛夏去天目湖避暑,車子貼著山崖在浙西的崇山峻嶺間縈繞迂回。一路上茂陵林修竹遮蔽,雄峰巨壑逼人,鳥語溪聲相伴。也許是長途跋涉的勞頓,抑或是投身山野的興奮,還沒到目的地,有幾個便吵鬧著要下車走走。于是,車子便揀個山道岔路口的空地隨意???,大家一哄地下了車,四散在附近的山林里溪澗畔。四周都是高聳的山峰,將這片野豁豁谷地圍得密不透風。正值向午,頭頂的炎陽沸水般澆瀉下來,我們便挽起褲管光著雙腳,泡在嘩嘩作響的溪澗里享受那點清泉的涼氣。山泉激越,沖刷著敞開的山溝。它們時而合成一瀑,以不可阻擋的凌厲之勢直瀉而下,將我們撞擊得左搖右晃,難以自持;時而又分散成數縷,潺緩流淌,從容嬉戲著兩岸紛披的長草,逗玩著擋道的巨石。山溝里布滿了大大小小形狀各異色彩斑駁的卵石。它們有的被水勢推搡著,一路跌跌撞撞從上游翻滾而來;有的則定定地沉于水底,任憑水流沖刷卻巋然不動。山澗拐了S型大彎,在一處山崖下積水成潭。潭并不深,潭底堆滿了厚厚的一層卵石。我們索性赤膊跳進水潭,洗起天然澡來。不經意間,我用腳趾鉤起一枚石丸,扁平,本白,沒有些許裂痕。再翻轉一看,正中居然有一團灰黑色的圖案,畫面呈參差起伏狀,還間以細白的條文。那不是一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么?群峰聳峙,溪流潺潺。莫非它就是眼前這片山水的濃縮版?我興奮不已,趕忙如獲至寶似的藏進了衣兜里?;丶曳磸桶淹?,越發感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境界,看著它,仿佛自己已把這片山水永久珍藏于家中了。
去敦煌的旅程艱辛又興奮。也是夏天,中午,塞北的艷陽烈火似地的流瀉,空氣干澀得讓人幾近脫水。茫茫戈壁沙灘,風干了一切蔥綠的生命。芨芨草無精打采地伏地,似垂死的跋涉者;胡楊樹孤零零地站立,舉目四望,仿佛在尋覓不幸掉隊的同伴;只有仙人掌舉著扁扁的綠腦袋,一如沙漠的精靈,歡迎著我們這些遠方的來客。我們的車子一路絕塵飛馳,在一亙暗黃色的山前停泊。走近山腳,方見東一搭西一搭的綠地四散于遠遠近近的山體周圍,一看便知都是人工培育的。莫高窟窿全是高高大大的,需爬上爬下且仰視才見。我們被前堵后擁的人群驅趕著,挨個欣賞,不停贊嘆。累了,揀一處偏僻的旮旯,半躺在一塊騎跨于山溝的沙石上小憩。興許是無聊,隨手抓一把身邊干澀的沙礫,然后任其于指縫間慢慢地滑落。末了,卻感覺手心有一團圓溜滑膩的東西殘留,送到眼前一看,不覺訝然:原來是一顆玻璃彈子樣大小的東西,通體的黑,且黑得透亮,中間還有個細孔。給身邊懂得玉石鑒賞的同伴一鑒定,斷定為花岡石丸,而且肯定不是敦煌地產的,多半是當今哪個游客或是古代朝圣者的遺失之物,或許還是哪個朝代的守邊將士不慎丟落的護身符呢!可我寧可相信是后者。那么,他應該是來自哪個山明水秀的內地的漢代或唐朝的壯丁,臨行前慈祥的母親或心愛的妻子給他準備了鼓鼓囔囔的行李,最后還在他頸脖上系上了這顆祈求平安的吉祥玉石??伤詈筮€是在某場殺伐中壯烈殉身于這大漠邊地了,而這枚玉石,歷經千年歲月風塵也終于返歸人世,讓我們去遙憶起那段崢嶸歲月!
細細想來,家中的那些碎石,無不都是這樣于歷年的游山玩水中揀拾累積的。
而今,于深秋的午后,靜坐窗前,面對眼前這一枚枚山石,不禁遐想聯翩起來。一時間,彷佛覺得自己面對的其實就是集天地之大美的嘉山圣水,凝千秋風云的壯闊歷史了。它們足以使我洗心濾思,蕩氣回腸,涵養一腔浩然之氣!這也是始所未料的。
——選自《蘇州日報》
綠樹蔭濃夏日長
偌大的一片山塢里,竹樹環繞,濃蔭蔽日。林子深處的坡地上,古木參天,碎石鋪地。一張青石圓桌架于中間,數條長方石凳圍成一圈,幾個懶散的男女或端坐或斜靠。桌上放著兩三個玻璃杯,里面清一色都泡著地產的碧螺春茶。就這樣,一群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們,在這夏日午后的濃蔭下,隨意地聊著些閑話。涼風習習,輕松愜意。偶爾,身邊樹枝上的鳥兒起了興,也會冷不丁地湊過來嘰嘰喳喳插上幾句。
這樣的景象,在夏日的山村隨處可見。他們有的本就是當地居民,偷個閑來山里乘涼;有的則是膩煩了城局生活的喧囂,特地從城里趕來的避暑散心的。工作太忙,生活太煩,天氣太熱;而神經需要放松,思維需要梳理,心靈需要補水。于是,這郊外的山林便成了理想的休憩之所。
前陣子與辛迪等幾個朋友相約去浙江臨安太湖源避暑。躲進了蓊蓊郁郁的大山深處,感覺自己就像是遠古的終南隱士。我們在一條若隱若現的山澗里逆流而上,光腳,赤膊,散漫,跌跌爬爬地行進。乏了,揀一處樹蔭溪潭坐下漫談。我們談教育,談創作,談世相。辛迪是個理想主義的忙碌者,頭發濃密,精力充沛,這些年致力于兒童作文教學事業,殫思竭慮,苦心經營,硬生生地在作文教學領域拓開了一條新路。而他一路走來,每逢事業發展的關鍵節點,總會覓一處幽靜的山水,予以理性的思考與斟酌。我們就這樣漫無目的地神聊著,末了,環顧四周。樹,綠得層次分明;天,藍得白云悠閑;水,清得通透如鏡。
于是想起了蒲松齡。此公舉畢生功力,著就一部《聊齋》,借狐仙神怪,道人間真情。而其素材,史傳居然均來自于他夏日午后在巷口瓜棚下與村夫野老們的閑聊!試想,蟬聲叫鬧聲中的夏日午后,一棚茅屋,背靠綠樹覆蓋的村莊,面對一碧無際的稻田,三五個閑人圍坐于內,品茗聊天,談古今,說四海,論人世,道神怪。也許聊者無心,但聽者有意,于是乎思接千載,神游萬里,智慧之泉噴涌,靈感火花四濺,日積月累之間,一部文學巨著就這樣被“聊”了出來!
又不禁回憶起兒時的情景來了。河邊的石拱橋頭,水井欄旁,老榆樹下。老奶奶搖著芭蕉扇靠著粗樹樁,腳邊團著只小花貓,一群孩子圍坐于面前,不遠處還有兩條大黃狗不安分地走來走去。“嘎吱”一聲,奶奶在竹靠椅上直了直身子,這夏日午后的故事便照例地開始了。講的都是自己或他人的故事,真實瑣碎卻不成體系。但講者頭頭是道,沉浸在回憶里;聽者津津有味,想象于憧憬中。
人生在世,忙忙碌碌,勞生草草。但生活需要回味和展望,人生必須設計與創造,這就需要我們在匆匆旅途中去尋覓一片綠蔭,停一停,歇一歇,想一想。而這片蓊郁幽靜的綠蔭,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
——選自《蘇州日報》
荷 意
此刻,風姿綽約的荷就在我的視野里漫溢開來,那樣恣睢,那樣無拘無束!于是,葉海漫漫,花海漫漫,心海也漫漫。
荷,本是屬于江南,屬于水鄉的;而今,卻能在塞北邊地、燕山腳下的避暑山莊里看到如此滿滿一池的荷,怎不令人驚喜!正值盛夏清晨,一場朝雨過后。一柄柄荷葉似淺淺大大的碧玉碗,盛滿了晶瑩剔透的珍珠,搖來晃去。而亭亭玉立于其上的粉一朵白一朵的荷花,則在晨風中翩翩起舞著了;白的圣潔,紅的嬌艷,一派端莊賢淑之態,讓人不禁想起了昔日宮中的舞女。其實,她們本就是宮中舞女。史載這偌大的避暑山莊,曾歷經康、雍、乾三代長達六十余年的經營,劈山挖池蓋宮苑。北地本無荷,帝王們便從南方將其征集移栽于此,如同征集六宮粉黛一般,供自己玩賞。只是委屈了這些本該超塵脫俗的佳麗們,年年歲歲幽居于宮闈之中,該有幾多哀怨幾多愁!自古以來,那些胸懷天下的帝王們往往是狹隘而自私的,對于世間的佳美之物,譬如這荷,他們從來都是“獨樂樂”而不愿“眾樂樂”的,所謂的“與民同樂”也就是作秀而已。好在數百年過后的今天,這皇宮禁地終于成了百姓樂園;那么,眼前的一池清荷也就還其本真,以一派天真無邪之態與我們晤對了。
于是想起遠在江南的拙政園的荷來了。這里的荷也是自古有之,不過那時是屬于少數達官顯貴與文人雅士們的。他們或于喧嘩過后退守清閑,或在失意之時尋求慰藉,筑一圈圍墻,造數個亭臺,疊石引水,蒔花種草,便如此這般大隱隱于市地營造出了江南名園。園內,每到盛夏,若斷若續的幾處水面上就這樣蓬勃著一片片綠油油的荷了。他們時常邀三五知己,品茗賞荷,吟詩作畫,制造出了無數與荷有關的雅事美談。仿佛這樣還不盡興,于是,他們便將荷搬進廊內,謂之缸荷;把荷擺在案頭,名曰碗蓮。
較之皇家的富貴之荷,文人墨客們筆下的荷似乎更具一種精氣神兒,“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喻其孤傲,“小菏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謂其清純;沈周筆下的《荷蛙》充滿野趣,八大山人的墨荷透著怪癖。至于荷被佛家青睞,那恐怕更是她連做夢也沒想到過的事兒了。佛家專曰荷為蓮,跨進佛門必睹蓮花池塘,跪倒佛前必見蓮花寶座。蓮花搖曳于水面,在信眾眼里已幻化成天界圣物;寶座巍然于面前,在僧徒心里早定格為佛國威嚴。此刻此地,荷已成為蕩滌世間污濁與煩惱,沐浴著清幽的梵唱,靜靜地綻放于忘憂河上的一種人生境界了。
最讓人惦念的還是西湖的荷。荷將大片大片的綠意鋪展于一望無際的水面上,綠得開闊大氣,綠得隨心所欲,綠得野逸潔凈??傆X得那是一種原生態的本真之荷,是為尋常百姓所愛所賞所食用之荷,是東坡先生所稱道的“露為風味月為香”的集天地靈氣之荷?!敖峡刹缮?,蓮葉何田田”,荷繁衍了民間的節慶歡樂;“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荷滋生了青春男女的愛情。人們愛荷愛到極致,干脆以荷給自家女兒命名,什么荷花、玉蓮、紫荷之類的,隨處可見。有的甚至還以此給地方命名的,著名的就有山東的菏澤等等。
荷之人見人愛,自古而然。究其原因,是人們大都迷戀于她盛夏與初秋那光彩照人的一面??蓪τ谄渖硖幱倌嗌钐幍哪嵌魏诎禋q月的奮爭,對于其經風沐雨的嚴峻考驗與對月懷思的紛繁心緒,對于其繁華過后破敗狼藉的凄慘之相,又誰人能知誰人能曉呢?“留得殘荷聽雨聲”,如此說來,這不僅是李商隱生活遭際的寫照,更是荷自己的身世感慨??!
——選自《姑蘇晚報》
夏夜龍井村
從西湖回來已近深夜?;胤肯词戤?,卻了無睡意。于是,我們幾個便手搖芭蕉扇,圍坐在農家旅館的露天陽臺上神聊起來。
四周群峰高聳,峭壁陡立,在沉沉的夜色里顯得格外的莊嚴肅穆。仰望頭頂,蒼穹成墨綠色,零星綴著的星子閃爍不定,朗月高懸,銀輝傾瀉,汩汩地似有幽遠般流水的聲音。久居都市,迷失于霓虹燈虛幻的光影里,今晚驟然置身于如此幽美的山村夏夜,不禁欣喜萬分。我們索性放開四肢,躺倒在主人家的長條桌上,換個角度看蒼天品大山聆聽夜闌。
忽然想起了白天旅店主人對這龍井村的詮釋:環山為龍,依村為井。實在是恰如其分。其實這里的山并不高,它們只是溫順地蜿蜒于天底下,絕無直插云霄之氣概。而這正是其美之所在:謙恭,和順,懂得敬畏;不像那些身處鬧市的摩天大樓,只知一味地向上向上再向上,大有刺破蒼穹之勢,其結果便是將蒼天肢解得支離破碎的,白天不見藍天白云,夜晚難覓燦爛星漢。更為可悲可嘆的是,人們還津津樂道于這種自身的杰作,在紛擾的市聲中,在污濁的空氣里,在霓虹燈的幻影里穿梭來往,紙醉金迷,作繭自縛。什么時候,人們才能懂得敬畏天地,順應自然呢?就像這龍井村的山。
有人提議去古道走走,大家欣然同意。
古道從村口出發,順著山勢,在狹長的山谷里曲曲繞繞地向東南方延伸,一直到達山外的錢塘江邊。店主人白天告訴我們,其實自南宋始,這龍井村的古道是從西北面的西湖邊就開始的,進山出山,穿越龍井村而過,綿延三十多里。如今從西湖到龍井村已通了公路,這古道也就剩下南面的一截了。古道屬民道,就地取材,碎石鋪路,樸實平凡得就如這山,這村,這人,與前陣子看到的瑯琊古道截然不同?,樼鸸诺揽墒欠椒秸臈l石鋪就,極具氣魄,走在上面仿佛還能聽到古代文臣們前呼后擁的吆喝聲與武將們得得的馬蹄聲。而現如今我們腳下的這條,則是從古之今的村民們和南來北往的商賈行人們所行走的尋常山徑,只是因其堅守著的那份質樸與古拙,賦予了它一種特有的自然之美,讓人們流連忘返。
夜真靜,靜得如同一首盛唐的田園詩,一幅北宋的山水畫。有流水一路伴隨著我們。時而錚淙,如活潑歡躍的孩子;時而汩汩,似夢影里情人的蜜語;時而又絮絮叨叨,仿佛與人拉家常的老人。它一會兒隱沒于我們身邊的山林里,一會兒又冷不丁地跳躍到我們面前,漫漶成清亮亮的一灘,攔住了我們的去路。我們只得小心翼翼地跨過路邊的一塊塊邁石,擺脫它的糾纏。兩邊全是粗壯高大的樹木,黑黝黝峭楞楞地矗立著;微風過處,它們發出呲呲的聲響,似大山的呼吸,平和而安詳,從容又淡定。月光給濃密的樹林篩過,在古道上漏下斑駁的光點,細細碎碎的,銀銀玉玉的,簡直就像從歲月深處跌落的青瓷碎片。拐過一個山頭,眼前陡然豁亮起來。兩旁平緩的山坡上,乳白色的月夜里,彌望的是一壟壟的茶樹,它們靜靜地躺在大山的懷里,一派優雅安適之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龍井茶了。
就這樣地看著,走著,感覺此時此地的景致竟是那樣地清純、醇厚,集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就像一杯色香味俱佳的龍井茶;不像西湖之景,背負了太多的人文負荷,就如同在龍井茶里,添加了太多的附加成分,茶還是那茶,味道卻全然變了。
凌晨的時候,我們才回房休息。
——選自《姑蘇晚報》
夜訪瑯琊山
到達滁州已是晚上。
出城往西南方行進六七里,我們便進了瑯琊山。彎彎繞繞上上下下了一刻鐘光景,我們的車就在一片燈火輝煌的樓群前停下,一看招牌,是前些年住過的度假村。
安頓好住宿后便晚餐。餐廳里就一些零零落落的散客,卻觥籌交錯,勸酒劃拳行令,一個個面紅耳赤,煞是熱鬧。據說游瑯琊山全都是沖著醉翁亭來的,全都是為了想當一回醉翁醉臥山林,全都是被一篇《醉翁亭記》引誘而來的。我們自然也不例外。這恐怕是千年之前的醉翁歐陽修做夢也沒有想到的。其實被引誘到此的豈止是我們,翻開一本《瑯琊山志》,自宋代以來,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到此一游者不計其數,有的還是二游三游;而且大都吟詩作賦,其中還不乏好事之徒,遺留下一點風流雅事,供后人去想象品味。
山以文名,景以人勝,這自然是常理。王曦之的《蘭亭序》炒紅了蘭亭,崔顥的《黃鶴樓》炫麗了黃鶴樓,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使岳陽樓名揚天下。只是和歐陽修一樣,他們當年作文賦詩,僅僅是感物抒懷或托物言志,至于被后人借題發揮去開發旅游,甚至是破壞性的開發,那純屬莫大的意外。于是,我就無端地揣測,如果這些名人生活在現代,會不會效仿當代的一些大腕,也憤然而起,以侵權罪起訴,與有關部門對簿公堂呢?那一定會電視搞專場報紙辟專欄網上發帖子地討論吵鬧好一陣,群情振奮,各方受益。
就這么胡思亂想著用完了晚餐。想到回房休息實在太早又無聊,有同伴提議去夜游瑯琊古道,大家欣然同意。
以深秀湖為界,古道一頭通向醉翁亭,另一頭直至瑯琊寺。何去何從,一時間我們沒了主意;不過轉念一想,往哪一頭都行,不就是走走古道嗎?有時候,人生是沒有目的的。于是,我們一行穿過湖上的九曲橋,踏上古道,迤邐而去。天上沒有星月,路邊沒有燈光,天與地模糊成一體,大家只得深一腳淺一腳地摸黑前行。習慣了燈火通明的都市夜,驟然間置身于這黑咕隆咚山林之夜,還真不知所措且心生恐懼。為了壯膽,有幾個打開手電筒拼命地搖晃,一邊還發出陣陣尖叫聲。但很快地,大家就安靜下來了,以盡情體驗這山林之夜的幽闃魅力。心靜眼前明。此刻,我們的面前不再是先前感覺中的黑洞模樣,而是朦朦朧朧地透著一層光亮,周圍影影憧憧的同伴的身影似乎清晰可見,就連兩邊林子里那一棵棵樹木也仿佛歷歷可數起來了。只是腳下的古道依然漆黑一團,大家只能跟著感覺繼續前行。耳際是一片嘩嘩的喧鬧,不知是山澗的流淌聲,還是風搖林木的聲響。林子里的螢火蟲流星似地穿梭來往,一伸手就能抓到幾個,讓人欣喜不已。“難怪天空一顆星星都不見,原來都掉地上來了?!辈恢钦l那么詩意地嘀咕了一句,引得大家紛紛去追逐這些夜的精靈。
不覺已到古道盡頭,眼前突然開闊敞亮起來。抬頭仰望,一溜溜長長的臺階堆疊而上,一直鋪排到半山腰,上面氣宇軒昂著的便是瑯琊古寺。我們意欲夜訪古寺,便拾級而上;無奈幾個打頭陣的年輕人回來報告說山門早已緊閉,只得悻悻而返?;赝哌h處僧舍窗戶間所漏出的幾豆燈火,不禁心生遺憾。好在一側的寺場上端莊地佇立著一尊觀音菩薩,仿佛救世主突然降臨,大家紛紛頂禮膜拜起來,還不約而同地默默許愿祈福。其態度之虔誠,足以使我佛感動。
當夜,返回客房已近零點。
——選自《落花人獨立》
流浪
酒過三巡,我們都滿臉通紅,身上熱辣辣了起來。把平時斯文的面具摘下,將往昔拘謹的盔甲卸卻;身心便仿佛掙脫了束縛,在椅子里舒展出一個個放浪行骸的架勢,說著些不著邊際的閑話。
窗外幽暗的天色突然明亮了起來!
推開窗戶,才如夢初醒,原來我們在湖上!圓圓的一輪明月掛在天空,月色朗朗,汩汩地流瀉下來。這平滑無波的湖面,便如一地碎銀,跳躍著晶亮耀眼的光,讓人不覺恍惚迷離起來。風兒吹來,涼涼柔柔的。有瑟瑟的聲音傳來,是不遠處湖灣那一望的蘆葦的絮語;而它的背面,則是深暗的夜色里那一片燦若繁星的城市的燈火,我們今夜暫且逃離的地方。
也許是因為船大的關系,我們竟沒有意識到腳下在移動。
包廂的門突然被打開了。一位裝束時尚的少女娉娉婷婷地站立于我們面前!只見她操起斜挎于背上的琵琶,十分嫻熟地給我們彈奏了一曲《春江花月夜》。沒有音響,沒有伴奏,指間放飛的音符在琴弦上跳躍,在我們的耳際盤旋縈繞,幻化成水光瀲滟的江流、朗月傾瀉草甸和那望江樓前望眼欲穿的怨婦煢影。“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迷茫、探尋、守望,心的流浪!
一曲終了,我們全都浸潤得如癡如醉。少女的自我介紹情理之中卻又讓人感慨唏噓:十七歲,皖南人;藝校畢業,工作無著;賣藝為生,四處流浪。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又一曲旋律響起。少女自彈自唱,聲情并茂。幾多幽怨,幾多自艾,幾多無奈!
歌聲也洇染了我們,將人內心深處的那份潛藏已久的孤獨給喚醒了。我們都情不自禁地應和了起來。今夜,流浪的還有我們。平日里勞碌奔波,追名逐利,身心疲憊。這一切都是為了哪般?心的故鄉在哪兒?莫非,人生本就是一次漫無目的的流浪?捫心自問,卻茫然不知。
窗外,朗月無語,湖風四起。
——選自《落花人獨立》
陽光的味道
我是個典型的農家子弟。小時候在鄉下,每到深秋初冬,母親總要給全家整理過冬的床鋪。那時候家家都很窮困,所以床鋪的被褥也都是就地取材。晚稻都收割脫粒完了,家家戶戶的場地上都曬著稻谷,田岸上曬著稻稈,整個空氣里彌漫著豐收的莊稼的氣息。此時,母親便會挑選好幾捆色澤青白、骨子硬實的稻稈,曬干,去殼,鋪到床上,然后用細薄棉紗網起,再在上面墊上一層薄薄的棉毯和一條粗布被單,最后再添置一條稍厚的棉被。這樣,過冬的床鋪就算齊備了。晚上,枕著一床混合著稻稈和陽光味道的被褥入睡,松松軟軟的,感覺特別的溫暖舒適,就連夢境也是暖暖的,香香的。
過了些時日,感覺床鋪不再松軟保暖了,就揀個好日頭,搬到陽光底下曬上一整天,再替換些事先預備好的稻稈,準保暖和。如此的循環往復,直到來年春暖花開,母親才會翻上春天的床鋪。就這樣,記憶中寒冷的冬天,貧窮的日子,卻因為母親的精心打理而變得溫暖無比。此后的日子里,那份童年生活中陽光的味道,溫馨的記憶,一直留存于心底,溫暖著我的人生。
讀大學的時候,我才十八歲,班上的同學大都年齡相仿,可以說還是一群大男孩。因此生活自理成了大問題。那時不像現在這樣時興被套,被子蓋臟了,一定要拆卸下來手洗,曬干,再重新翻好,整個過程很是麻煩。所以除了幾個特別手巧的,大部分男生對于這件頭疼不已卻又不得不干的“女工”活苦惱無比。加上我們中文系的男生宿舍局促在學校生活區的一隅,背陰,終年都照不到陽光,尤其是冬天陰冷陰冷的,大家都想找地方曬被子而不得。這時班上的一群女生總會很熱情地為我們排憂解難,為首的是大姐。這是一位比我們全班同學要大三四歲的女同學,文革的最后一批知青,據說上山下鄉那回去了安徽農村,吃過不少苦,如今終于考上大學脫離苦海成了我們這些小弟弟小妹妹們的同學。她為人特別熱情真誠,生活上對我們關心備至,因此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大姐”。
冬日的星期天,大姐領著一群女生來到我們宿舍,她挨個親自把我們床上的被子卷起,傳到那幾個漲紅了臉扭捏著站立在她身后的女同學手上,然后抱出宿舍,得得得地出了樓道,徑直來到她們女生宿舍樓前那片臨河的溢滿陽光的草地上。草地中央是一方乒乓球活動場地,大姐她們就在這幾張乒乓桌上將所有被子鋪開拆卸,棉毯平鋪在草地上曬太陽,被單則搬到河灘上清洗,然后再在草地的樹干上系上長繩,將洗好的被單晾曬。傍晚的時候,大姐又帶領女生們就著乒乓桌,在草地上一字排開,幫我們將被子重新翻好。新翻的被子潔凈舒心,而那一床陽光的味道,足以溫馨我的那段青春歲月。
陽光普照大地,可難免有被遺忘的角落。前陣子所在的學校為一位孩子募捐。這是一個十分可愛的小男孩,陽光開朗,成績優秀;可天有不測風云,家境本就清貧的他雙親竟然在兩三年間先后患病去世,仿佛天塌了似的,孩子的生活一下子失去了依靠,情緒也日漸地萎靡。入冬了,看到孩子衣衫單薄,師生們紛紛捐款捐物,并為他安頓生活。我回家特意為他準備了一件嶄新的羽絨服和一身棉毛衫,并托付妻子曬上幾個日頭,到校親手交給了孩子。孩子看到那么多人這樣熱心的關心呵護他,顯然很感動,終于重拾起生活的信心,恢復了往日的開朗性格。
一日清早到校,我在校門口遇見他,跟他打招呼。一縷朝陽映照在他稚嫩可愛的臉上,甜甜的,香香的。我知道,那是陽光的味道。
——選自《落花人獨立》
( 江寒雪,原名黃建南。在《解放日報》《新華日報》《太湖>《蘇州日報》《姑蘇晚報》等報刊發表作品近五十萬字。著有散文集《一川煙草》《落花人獨立》。曾獲全國第四屆“中華情”詩歌散文大賽金獎。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蘇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學會 Power by www.gebtly.com ![]() ![]() 地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