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384778080 |
![]() |
來源:中國西部散文網 |
作者:程懷祥 |
發布時間:2019.12.26 |
追憶三妹
文/程懷祥
又是十五月圓夜。深秋恬靜的山村,忙碌一天的鄉民進入夢鄉,月光浸透的大地猶如白晝,皎潔柔和,我獨自慢步灑遍銀輝的庭院,仰望星空里的一輪明月,深藏在內心的隱痛又一次迸發。三十年前的今夕,年僅二十歲的三妹,被那無情的炊煙奪走了年輕的生命,結束了她那傳奇而絢麗的一生。但靈魂猶在,浩氣長存.也許早已奔月,以嫦娥為友,以玉兔為伴。也許正在那遙遠的廣寒宮中與我同感,思鄉念親,也在靜靜地聆聽秋風拂過樹冠時,葉兒發出的沙沙聲;院外低凹草塘處發出的蛐蛐聲、蛙聲;以及我這發自肺腑、跌宕起伏的心聲融合在一起,形成訴暢別情之音,流淌于青山綠水之間,傾聽這里曾經發生的往事。
正是:
小院銀光空曠靜
微風拂樹葉衰情
忽驚草下蛐鳴叫
唯有瓊月照我心
躺身于床,輾轉反側、難以靜心,也許又是一個不眠之夜。尋找珍藏三十多年遺留的相冊和日記本。陳舊泛黃的日記本,是她參加上海電影制片廠《童年的朋友》拍攝的留念。含有黑白照片和郵票的相冊,是她同學的贈予。翻閱相冊,看到那親切感人、笑容滿面的神情,一幕幕往事縈繞腦際,清晰的眼角模糊起來,澎湃的心潮難以言表,望著窗外的月亮,打開記憶的闡門追朔往事,提起筆來表達我內心無盡的思念。
勤奮苦學探人生
三妹清霞生于公元一九六七年九月十五日夜,在我遙遠的記憶里,那個屬于我們童年的搖籃,一聲聲不停的嬰兒的啼哭打破了沉靜的月光之夜,驚醒了早以進入夢鄉的我們兄妹,一個生命的誕生讓全家人喜悅無比。
她從小既勤快又聰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人民公社大集體時代,國家正處于困難時期。我家人口多,勞力少,過著艱難困苦的日子。父母每天都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家務勞動幾乎落在我們兄妹身上,她勤快、靈巧,每天承擔著打掃衛生、喂雞喂羊等力所能盡的家務。每天晚上父母在煤油燈下為我們制作鞋襪,縫補破舊衣服,似乎有做不完的針線活。母親常常一邊做針線,一邊給我們講故事,出謎語。三妹特聰明,謎底讓她一猜就準,還能把故事幾乎原汁原味地講述給村里的小伙伴,伙伴們也常常追逐于左右,所到之處充滿了歡樂和溫馨。讓我從內心羨慕她那過人的才華和人格魅力。
她七歲那年上了小學,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她從不落學,積極進取。在家做完家務,從不貪玩,自覺地看書學習。十二歲那年上了中學,開始了住校學習,每到周末才能回家。帶點小米、芋頭等食物和極少的生活費用。她深感這個兄妹們都在求學階段家庭的困惑,懂得每一分錢都是父母的血汗錢來之不易。在生活上從不于他人攀比,課外書籍基本是轉借、手抄所獲。她非常珍惜自己寶貴的學習時間,即使遇到節假日也不輕易放過,別的同學回家過節,她仍然住校安心學習,優異的成績和忘我的學習精神,嬴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好評。所獲的各種榮譽證書掛滿墻壁,這既是她的成就,也是全家人的驕傲。
她簡樸的生活態度和堅毅的進取心理,得到人們普遍的贊許。然而命運對她確實不公平,在本年度中專招生考試錄取中,離錄取分數線只有六分之差而名落孫山。失敗是成功之母,面對失敗,她沒有氣餒,渴望繼續復讀。然而思想守舊,觀念落后的父親認為復讀沒有希望,加之家庭生活困難,讓她另謀職業。母親雖然支持復讀,卻又熬不過性格倔強的父親。但心氣高雅的她怎能服輸,面對落選的黯淡和父親的態度雙重壓力,孤立無助的她,向遠在內蒙打工的我寄來書信,訴說準備繼續復讀的想法和父母的態度。我回信鼓勵她要吸取教訓、繼續深造,爭取考入理想的學校,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書信上又勸導了父親,寄予了學費和書籍。就這樣又開始了她的復讀生涯。一年多朝朝暮暮、廢寢忘食的進取精神,使她的身心疲憊不堪、面黃肌瘦。在她第二次的中專招生考試中,由于過分緊張昏倒在考場上。失去了她夢寐以求的希望之光。沉重打擊讓身心俱疲的她一蹶不振。數日后,痛中療傷的她又振作起來,在一個服裝廠學習服裝制作技術。直到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五日夜,在所住的租房內,被無情的煤氣奪去了年僅二十歲的生命。
走進榆林二院的太平間,看到三妹那面無表情,灰白相接的臉色,靜靜地躺著,悲慟的淚水奪眶而出,父母在感天動地、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中,昏過去又醒來,強行于院中,家人和親友的嚎哭聲感動了天,愁云慘淡、星星在哭涕,月亮在流淚;感動了地,喧鬧的城市似乎靜默了許多,街道在旋轉,高樓在沉默;感動了人,行走街道的人流似乎駐足不前,不約而同的深情地注視著,默默地哀悼著,緩緩地離開。
走進她的租房內,暗淡的房間煤氣迂回未消,灶臺上被煙熏黑的一碗吃剩的黃米飯,還在等待著主人的到來,看著讓人一陣心酸難過??活^上是雜亂的被褥、衣物,枕頭邊放著她那心愛的相冊、筆記本。翻開相冊,一張張笑臉印入眼簾,奪眶而出的淚水流于嶄新相冊上面。是夢、是幻、感覺她還在,笑著向我們走來。但又不是夢,是無情的現實。又讓我感到頭暈目眩,滿目都是她的身影,不知何處是清霞,患得患失、徘徊不定。
崇高的品質鑄靈魂
勤勞樸素、助人為樂是三妹一慣的生活態度。在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的八十年代,處于榆陽南部山區的家鄉,由于自然條件的惡劣,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仍然過著靠天吃飯的傳統農耕生活。能吃飽穿暖就是人們最大的渴望,經濟來源微不足道。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導致十年九旱、氣候惡劣。大面積的灌木林種檸條是維持生態的主要林種。每年采摘、出售檸條種子是鄉民的一項主要收入來源。
每逢暑假恰是檸條種子成熟的時節。父母為了鼓勵我們,誰采摘、誰受益。三妹不失時機每天上山采摘,在酷暑焰熱的烈日下,在渾身帶刺的檸條枝頭釆摘種子實屬不易,手被刺破,疼痛難忍。這種我們都吃不消的生活,她卻不屑一顧、堅持不懈。有付出就有收獲,有了可觀的收入,她除購置必要的衣物、日用品,剩下的購置了書籍、學習用具等。
勤勞、樸素的風格是她從小歷練而就的,各類家務生活,心靈手巧的她無論干什么都盡美盡善。衣著裝飾從不奢侈,普通的衣物被她清洗的干凈得體、整潔大方。艱苦樸素的生活貫穿于始終。
溫爾文雅、助人為樂是她慣于一生的品質。她的熱情大方、語言幽默,無論在家、在村或在校,走在哪里,哪里就是一片喧鬧聲、說笑聲,歡樂活躍的氛圍充滿了小屋、院落和村莊。她以禮待人、和藹可親。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喜歡和她相處,品學謙優的她能給他們講述傳奇故事、趣味童話、諺語、科技常識以及學校的所見所聞。她對村里老年人特別敬重,問寒問暖啦家常,幫助做一些重體力生活。這些上年人贊許說:”看清霞這女孩多有禮貌,又懂事又會說,多討人喜歡,將來必定是個有出息的孩子"。
她能說會道,遇事解難。 記得有一次,村里的弟兄兩家因為院墻界線問題發生爭執,互不相讓。恰好被三妹遇到,對他們說:"兩位叔叔別爭吵了,我講個故事你們聽聽再說。很久以前,也有兩位老人,因為兩家宅院相連,中間沒道,互相爭執不讓道,想打官司,其中一位老人給朝中做官員的兒子寄予書信,要兒子給當地官員打個招乎。過后收到回信,寫有‘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父親看到書信,深感鄰居之間為墻何必刻意薄情呢,于是主動退了三尺。鄰居也有所感動,也退了三尺,這樣一條六尺的道路就有了。古人能有這樣的胸襟,兩位叔叔還是弟兄,情意無價,何必這樣傷感較真呢"?通過她的勸解,兩弟兄低頭無語,再不爭執。后來兩兄弟經常對我們提到此事,在愧疚中表達了對她的敬意。
得知三妹去逝的噩耗,父老鄉親們悲慟傷感、淚流滿面。前來看望父母的親友、鄉鄰都在感嘆,多么好的孩子呀!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離開她的親人和故土,深愛她的故鄉再也捕捉不到那天生麗質,楚楚動人的身影,再也聽不到那熱情和煦的笑語。村莊似乎黯然失色,人們沉靜在痛苦之中,久久不能釋懷。她那高尚人格品質熏陶了這片深愛她的土地和鄉民,也成為后人的佳麗傳說。
此時此刻,在三妹離開三十周年之際,(2017年9月15日),在這靜靜的月光之夜,在這沐浴在月光中的家鄉窯洞里,兄在漫長的思緒中匆匆收筆。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逝者已去,生者悠悠。寄于明月,清風合殤。猶如蘇東坡所言: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程懷祥 榆陽區青云鎮政府工作,離崗。榆陽區政協文史員,榆陽區區作協會員。喜歡文史寫作。)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學會 Power by www.gebtly.com ![]() ![]() 地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