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384778080 |
![]() |
人類是一種具有神性的動物,先天被注定了一種形而上學的宿命。任何一個人,無論是滿腹經綸的博學鴻儒,還是目不識丁的僻壤草民,在應對衣食住行等日常事務之余,都會對那些虛無縹緲的對象和不著邊際的問題進行自覺或不自覺的思考,至少會對這些對象和問題抱著一種樸素的好奇心。莊子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近代德國哲學家康德曾在他的巨著《純粹理性批判》中指出,一旦當我們的思維超出了經驗領域而指向那些玄奧的超驗對象時,我們將陷入一種二律背反的尷尬境界。二十世紀捷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也有一句名言:“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庇纱丝梢?,古今中外的賢哲們都從不同角度說明了人類思辯的荒誕性。然而盡管如此,古往今來的每一代人都還是要執著癡迷地去探究那些超驗玄奧的對象,追問那些可能永無終極答案的形而上學問題。這種情況就如同飛蛾撲向火焰,雖然結局往往是悲劇性的,但是過程本身卻充滿了令人目眩神迷的魅力。
莊子無疑是一位大徹大悟的思想賢哲,他規勸世人不要作無謂之妄想,“以有涯隨無涯”,而倡導一種逍遙自得、清靜無為的人生態度。然而,莊子的這種觀點本身就是他對“無涯”之知進行深入思考之后得出的結論,倘若他未曾“以有涯隨無涯”,就不會懂得“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的道理??梢娗f子本人仍然逃不出形而上學的宿命,仍然會去探索那些虛無縹緲、不著邊際的對象和問題。正是因為他深切地領悟到了“無涯”之知的博大精深和浩渺無限,才會勸告人們不要以“有涯”之生命去追求“無涯”之玄知。莊子貌似逍遙灑脫,然而其內心深處對“無涯”之知孜孜以求的苦樂悲歡,后世又有幾人得知?
在這個充滿了奧秘的宇宙之間,有一些問題是人類的理性永遠無法理解的。公元2~3世紀西方著名的教父哲學家德爾圖良曾經把人類的理性比作一個狹小的器皿,而上帝的奧秘則如同汪洋大海。當我們試圖用理性這個狹小的器皿去容納上帝(或宇宙)的無限奧秘時,自然會導致一種荒誕可悲的結果。這就是莊子所謂“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的道理。然而,人類命中注定的形而上學本性卻如同一條無形的皮鞭一般抽打著我們的靈魂,使得我們像希臘神話傳說中的西西弗斯一樣始終不懈地推動著“無涯”之知的巨石,頑強地要用有限的器皿去容納無限的奧秘。這既揭示了人類生存的荒誕性和悲劇性,也彰顯了人類精神的崇高性和神圣性。倘若人甘于像豬一樣快樂地生活,他原本是不需要進行那些虛無縹緲的哲學思考的;但是人類生存的荒誕性和崇高性恰恰就在于,他的神性稟賦驅使他寧愿做一個痛苦的哲學家(自覺或不自覺的),也不愿做一頭快樂的豬。
人類生存的這種荒誕性和崇高性也決定了哲學的基本特性,即哲學是一種“說不可說”或者永無終極定論的學問。這是由于哲學所探究的對象和思考的問題不屬于經驗世界,而屬于看不見、摸不著的形而上世界。二十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和數學家羅素在他那本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名著《西方哲學史》的緒論開篇處就明確地寫道:
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于那些迄今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于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于權威的,不管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我是這樣主張的——都屬于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于神學。但是,介乎神學和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思辯的心靈所最感到興趣的一切問題,幾乎都是科學所不能回答的問題,而神學家們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們在過去的世紀里那么令人信服了。
這些科學無法回答而神學的答案又不再令人信服的問題,就是哲學思考的對象。
羅素接著列舉了一些屬于哲學領域的問題,例如這個世界是分為“心”和“物”的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宇宙本身是否具有目的性,它是否始終如一地向著一個目標演進?究竟有沒有客觀的自然律,抑或我們所謂的自然律只不過是出于我們熱愛秩序的某種天性?人究竟是像天文學家所看到的那樣,是在一個渺小的星球上無助地爬行著的一小堆碳水化合物,還是像哈姆雷特所贊美的那樣,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有沒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而另一種生活方式是卑賤的,還是一切生活方式都是虛幻無謂的呢?善是否具有永恒性,即使宇宙會堅定不移地趨向毀滅,我們仍然應該追求某種終極性的善嗎?究竟有沒有智慧這種東西,還是看來仿佛是智慧的東西僅僅是一種極其精致的愚蠢呢?對于這些問題,中外哲學家們已經思考、爭論了好幾千年,但是迄今為止仍然沒有形成確切的答案,它們或許永遠都不會有確切的答案,因為這些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有形事物的經驗范圍,屬于人類理性無法把握的形而上學領域。羅素總結道:“對于這些問題,在實驗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學都曾宣稱能夠做出極其確切的答案,但正是他們的這種確切性才使近代人滿腹狐疑地去觀察他們。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如果不是對于它們的解答的話,——就是哲學的業務了?!?/span>
羅素所列舉的這些哲學問題,以及另外一些同樣具有形而上學特點的問題,例如生與死的關系問題,此生結束之后是否還會有另一種生活狀態?宇宙如此博大浩瀚,它最初是怎么產生的?萬物的生長與毀滅究竟是被一個無形的命運之手所支配,還是完全出于個體自發的偶然性?上述這些問題,每一個人都曾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思考過。即使是一個大字不識的山野老農,也會在酒足飯飽、仰望星空時,以一種粗鄙通俗的方式對這些問題進行胡思亂想。世界上為什么會有80%以上的人信仰各種宗教?就是因為他們對死后的狀態無法確定。但是倘若他們根本不去思考死后的問題,像孔子所教導的那樣對死亡采取一種“未知生焉知死”的態度,他們也不會去信仰什么宗教了??梢?,人活著的時候就會思考死亡,然而在死亡真正到來之前,我們永遠都無法對死后的狀態獲得確切的知識。正是這種對死亡的無知狀態才使我們畏懼死亡,而那些形形色色的宗教信仰恰恰都是對死后狀態的一種肯定性承諾,它們成為在死亡問題上茫然無助的心靈的可靠棲息所。但是這些宗教信仰并不等同于哲學思辯,也不能替代哲學思辯。一個人無論是由于宗教信仰而相信靈魂不朽,還是由于無神論信念而相信靈肉俱滅,他仍然經常會在內心深處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一種懷疑或批判。這種懷疑精神和批判意識,就是真正的哲學素質。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形而上學性乃是人類的一種天賦稟性或宿命,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方式來思考那些虛無縹緲的哲學問題,區別僅僅在于,這種思考是一種自覺的反思,還是一種樸素的感悟。而且,正是由于哲學的對象乃是一些玄奧之物,所以哲學往往被人們看作是一種無用之學。美國哲學家詹姆士曾經明確宣稱:“哲學不能烤面包!”然而,誠如莊子所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闭軐W之妙用不在于改變客觀世界,而在于提升主觀境界——對于具有不同哲學修養的人來說,同樣的客觀世界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色彩、形象和意義。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維方式來觀察世界和思考世界,改變了你的眼光和思維方式,你將感悟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自由浪漫地生活在愛琴海畔的希臘人就開始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對宇宙的本原等形而上學問題進行自覺的哲學思考。這些哲學思考即使對于身處高科技時代的我們來說,仍然具有極其深刻的啟示意義。重溫這些哲學思考,在西方哲學的小徑上進行自由的思想徜徉,將使我們的心靈獲得極大的裨益。讓我們暫時從喧囂的塵世和繁忙的俗務中解脫出來,追隨西方哲人的思想軌跡去遨游深邃玄奧的哲學星空……
選自《長江文藝》2012年第5期
原刊責編:鄢 莉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學會 Power by www.gebtly.com ![]() ![]() 地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