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3384778080 |
![]() |
從小生長在陜北吳起縣境內,抬頭是山,低頭是溝,眼睛里、腦子里滿是那一座連一座的黃茫茫、黛蒼蒼的山巒。這些多得數不清的重重皺褶,看上去渾厚,連綿,流利,舒坦,重疊有韻,跌宕有律。它們組成了黃土地特有的景致,它們刻畫著吳起縣獨有的風情,它們展示著北國風光的蒼茫,它們舞動著“原馳蠟象”的神韻……
不經意間,你會突然發現,在某一個山梁峁頭上、崖畔溝洼間,有一條隱隱約約、漶漶漫漫蟄伏著的“S”型曲線,時而拱起脊梁,時而隱入山嶺,陣陣山風襲來,長在這條脊梁上的茅草野蒿便隨風起伏,恰似一條巨蟒在蠕動,在蘇醒。
這是什么?
像風雨剝蝕形成的山峁又不是?
像日月消融人為的斧痕又模糊?
像飽經滄桑的山村老人額頭上的皺紋?
像操勞家務的村婦手背上冒起的青筋?
像崇山峻嶺中蟄伏的巨蟒褪下的鱗殼?
像天帝鬼斧神工為人類刻鑿出的雕塑?
你再定睛細看,喲,這條順著山頭繞著山梁蜿蜒的伏龍,沿著山勢的走向延伸,或這里,或那里,或遠處,或近處,或隱隱約約,或長長短短,或高高低低,或寬寬窄窄,連綿起伏地纏繞蟄伏在重巒疊嶂中。
這,就是陜北吳起縣的古遺存;這,就是戰國時期的秦長城。
據歷史地理學家史念?!饵S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一文記載,此長城修筑于秦昭襄王25年,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岷縣),經渭源、隴西、通渭等縣,越過六盤山,再經寧夏固原、甘肅鎮原、環縣、陜西吳起、綏德等縣而止無定河西岸。吳起境內的這段古長城遺址,自廟溝鄉郝林溝南梁入境,經長官廟、廟溝、吳起三鄉鎮后,進入志丹縣紙坊鄉,又從紙坊鄉折回吳起縣薛岔鄉、五谷城鄉后通往靖邊縣紅柳溝境內。
此段秦長城全長230余公里,城墻底寬10余米,高約12米以上。在修筑時,古人盡量利用塹修之塄坎,多為內低外高,低洼處多為夯筑,至今仍能清晰地看到7-8厘米的夯土層。
在吳起縣境,還有一道位于白于山以北,貫穿周灣、長城兩鄉鎮的明長城。據《明史·憲宗》記載,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余子俊巡撫延綏,上書建議朝廷乘春季敵人戰馬疲乏時,用兩個月時間,突擊在西夏國邊界修筑一座長城,以防御外來入侵者。得到了皇帝的批準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余子俊率役軍四萬東起清水營,西抵花馬池,依山就勢,或建堡筑墻,或鑿岸掘塹,不到三個月,綿延885公里的明長城全面竣工,為明王朝筑起了一座重要軍事防線和報道軍情的通信快道。這段明長城,從靖邊中山澗鄉入吳起縣境到長城鄉,經二道壩、雙灣澗兩村后進入周灣鎮,經王樹灣、羅澗村,于東灣村青楊山跨羅澗河入定邊縣境,全長13.25公里,底寬12米,高約15米,有岸寨巡警土墩9個,營盤兩處,保護相對完整。
橫亙在吳起山梁峁崖上的兩段古長城,為秦、漢、宋、元、明等歷朝歷代修筑。歷朝歷代戰爭不斷,歷朝歷代修筑長城的工程不斷,斷斷續續,修修補補,積攢成今天這個模樣。這些被風吹日曬雨水侵蝕只留有斷壁殘痕的古長城,朝迎東方日出,暮送大漠落日,與毛烏素邊緣的荒野朔風融為一體,形成了這里的一大邊塞人文景觀,構成了一部積淀著吳起厚重的千年歷史巨書。
這些由土埂、山包、斷壁、殘崖、坍墻、壞墩、破磚、碎瓦組成的吳起古長城遺跡,東不見尾,西無盡頭,越山跨谷,穿云破霧,連著嘉峪關,接著山海關,與北京的八達嶺長城渾然一體。當你略略了解到這段古長城當年的雄強、悲壯、英勇、激昂的時侯,當你登臨到這段飽經滄桑、滿身瘡痍的城墻上的時候,你的心頭就會涌起波瀾壯闊的風景,你的靈魂就會感到驚心動魄的震撼。這些歷經千年風霜的文化古遺,看上去已面目皆非,幾乎要化入崇山峻嶺中,如今仍然魂繞九州,魄縈山河,頑強地支撐著一個民族曾經有過的力量、智慧、毅力、信念,執拗地向后人昭示著冷兵器時代的那股熱情、激奮、勇猛。盡管說,秦長城未能挽救秦王朝的衰敗,明長城也沒有擋住明王朝的滅亡,但在當年長矛大刀相搏的時代,入侵者面對這堵城墻,面對城墻上守城的精兵強將、滾木擂石、強弩箭鏃……怎能不望而生畏。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标愄盏囊皇住峨]西行》,把長期以來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反映得淋漓盡致。遠在邊塞的丈夫早已化為無定河邊的枯骨,妻子還在夢境之中企盼他早日歸來團聚,這是何等的悲哀。在這座古長城上,不知有多少英俊的年輕壯士在統治者的爭疆拓域中喪失性命,也不知有多少春閨婦人在日思夜盼中失去了親人?
站在古長城的城墻上,看著這些歷經風雨雪霜、從血與火的古戰場冷卻下來、傷痕累累的身軀,真讓我們感慨萬千:那生長在長城上的萋萋芳草,莫非就是當年守城將士的忠魂在搖曳;那覆蓋在長城上的叢叢花簇,莫非就是過去守城兵卒的熱血在傾注;看到遠處固守在山巔的烽火臺,我仿佛看到了邊塞狼煙四起、勇士血染疆土的戰斗場面;看著眼前依稀可辨的夯土層,我似乎看到了汗流浹背筑城、悲壯倒在墻跟的累累白骨。肆虐的朔風卷起在長城腳下,荒山野嶺的落葉枯枝被吹得呼呼作響,我的耳畔又一次響起了古戰場上的戰鼓聲、馬蹄聲、喊殺聲,響起了幾聲胡笳和羌笛的哀音伴著孟姜女的哭聲。呵,從千年歷史遂洞中走來的古長城,被風霜雨雪消損得瘦骨嶙峋的古長城,你默守在北國之疆,你靜臥在群山之巔,你守望著什么?你期盼著什么?
每當一個日出、日落的時候,你都睜大眼睛,屏住呼吸,打量著歷史的腳步走向哪里,是戰爭的余音,還是和平的黎明;每當一次潮漲、潮落的時候,你都側耳靜聽,靜聽那人類的心聲、時代的節律如何跳動,是悲傷的窒息,還是幸福的愉悅。心誠則靈,天人感應。歷史是人民的歷史,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人民的心愿感天地、泣鬼神,人民的希望化為歷史的指南。血染長城魂魄在,骨壘歷史意志堅。而今的古長城,扛住了塞上漫天風雨的浸淫,挺過了厚厚冰雪的覆蓋,用傷痕累累的身軀迎來了清風著意化為驕的盛世。
花開長城內外,春滿北國風光。今天,吳起境內古長城已被一叢叢碧綠的沙棘,妝扮成一條翡翠般的玉帶,長城腳下,山丹丹又紅遍了背洼,毛頭柳又綠了河灘,川道上車水馬龍,縣城內高樓林立,人民群眾的臉上都刻上了幸福的烙印……透過重重關山,順著這條蜿蜒起伏的巨蟒眺望,我看到人類渴望和平的意愿,正凝成一道綠色的萬里長城。
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戰爭的硝煙云開霧散。古長城坍塌了,坍塌得幾近廢墟。我知道,這座被稱為世界之最的宏大工程,這座曾發揮著軍事作用的鋼鐵長城,還要坍塌,還要破敗,最終將要在歷史的更替和歲月的推移中,消失在朔風暴雨下,消失在大漠荒野上。人們生活的全部內容,也不再是僅僅圍著長城打轉,拼搏性命!
這,是長城的歷史見證;這,是長城的時代感言。
花朵凋謝了,種子卻成熟了。石在,火種是不會滅的。古長城廢棄了,它的靈魂卻縈繞在群山之中。古長城用它剛剛演出完一個個悲劇后“謝幕”的表情,向今天的人們訴說著衷情:
“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
國歌在耳畔響起,
長城在眼前浮現。
浮現在我眼前的,不是雄偉壯觀聳立在八達嶺的長城,不是綿延不斷蟄伏在吳起境內的長城。是一個個志愿者排成的列列長隊;是一條條母親河治污后的清水碧波;是一座座荒山退耕還林后的生機勃勃;是一次次傳統與現代對接中的禮花飛濺;是一回回歷史與現實貫通中的捷報頻傳……
呵,長城,你是母親,你是壁壘,你是旗幟。你撫育了英雄的華夏兒女,你目睹了民族的滄桑巨變,你經歷了戰爭的烽火狼煙,你記載了歷史的興衰榮辱,站在你的身旁,一種崇高的情感在我心中激蕩!
長城,我記憶中的古長城,魂魄永駐!
長城,我心目中的新長城,精神長存!
選自散文集《鄉村漫步》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學會 Power by www.gebtly.com ![]() ![]() 地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